查看原文
其他

人事财政一把抓:胡林翼做巡抚的枭雄本色

谭伯牛 岳麓书社 2021-01-14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枭雄本色:人事财政一把抓


胡林翼在和总督的关系处理好之后,接下来就可以大展身手,拳打脚踢了。胡林翼做巡抚,以及他劝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独当一面,有一个八字方针叫作“包揽把持 恢廓宏远”。包揽把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权力绝对集中,恢廓宏远呢,就是做事情要看得远,看到大处,小的细节不必那么在意。他在巡抚任上,具体怎么落实这八个字?他有下面这几方面的做法。

 

第一,在收复武昌之后,不久,又渐渐平息了湖北境内各地的匪患,地方上都安静下来。他除了恢复生产,恢复湖北境内的贸易,又提出一个要把武昌建设为湘军东征大本营,建设成为一个军事重镇的设想。

 

这个大本营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人,他在武昌乃至湖北境内,要练一支大军队。旧有的士兵有那么一些,再新招募一批。但这支军队呢,他的设想中并不是让他们经常出去作战的,主要是训练,训练用来干什么呢?当后来,曾国藩也好,李续宾也好,其他将领也好,在湖北境外,譬如安徽、江西作战的时候,士兵在外征战久了,一个是身体会有伤病,一个是有一些阵亡的,需要补充兵源。有一些呢,还会有心理上的疾病,当然那个时候好像不怎么注意这些东西,也不公开拿出来讲,但是在军队里有一些士兵,因为见了这些惨酷的场面受到刺激,你不让他恢复一下,他就不适合继续作战。那么这些受伤的,有一些有心理阴影的,你应该都给换出来让他休息一阵,另外,那些战死的,军队中的名额就需要有人去填补。这部分人呢,胡林翼就想从武昌训练的士兵里面调过去。也就是说前线后方和武昌这个基地,定期不定期地,可以调换这些战斗人员。那么士兵就能够得到休息之乐,将领呢,就没有缺人的忧虑,这个是在人员方面。

 

另外就是物资方面了,湖北要出钱,出粮食,要帮着购买枪炮,制造刀矛、帐篷所有这些东西,还要组织民夫。因为他们那个时候的军队,特别是湘军和绿营有一个很大不同。像绿营,每个营里面没有民夫这个名额,每到一地作战,都是临时雇用当地的农民,作为劳力。湘军呢,就不这样,他带一个营去作战的时候,有战斗人员,也有非战斗人员,就是那些民夫,跟着一块去,招募的时候也是一并招募。那么这些人呢,也需要武昌这边做一些招募,提供这些人。这就是他要把武昌建设为湘军大本营,建设为军事重镇的一个设想。他是巡抚嘛,他现在要做到这一点,让整个城市、整个省会的各方面的工作,都向军事上倾斜,都为湘军在外作战提供服务,用今天的话讲,他就改变了这个城市的职能,当然这是战争期间,需要他作为一省最高长官的魄力,才能做到这一点。

 

但是“包揽把持”说的还不是这个,最主要的不是这个,而是他要求皇帝给他在湖北绝对的控制权。控制什么呢?一个是人,一个是钱。在控制人方面,他具体的做法是,不需要控制湖北的每一个官员,他并不需要这整个官僚系统都由他一个人来决定任免,决定怎么运作,那也忙不过来,就算给你这个权力,表面上你能很爽,但是其实你做不了,最终其实你也控制不了,胡林翼认识到这一点。他要求的呢,首要就是这个州县的人选,应该由他决定。

 

州县就是知县,直隶州知州就是最基层一级的官员,这些人的任免要由他来决定。往常按照清代的制度,每个省知县级别这样的官员,包括知府,他的任免,特别是派遣,在一个省内,是由布政使决定的。每年北京就会分很多人,中了进士或者官吏的升迁调转途中,被分为知县、知府,之后把这些人分发到各省。省里面等这些人来了,就看哪个地方有职位,有的话我就在北京分来的人里面,挑选一个让他前去上任,如果职位不够,来选的人多,那么让这些人在这等一等,先做些别的事情,或者帮着在省会做一些事情,或者帮着有些道员下去巡查之类的。因为没有职务嘛,你就不能有实缺,这就叫候补。每年每个省都会来这么一批人员,那么让谁去哪个县,去哪个府上任,一般来讲这是布政使的权力,当然布政使也不能随便去定,他要根据吏部的有关规定,叫作吏部则例。按照那个规定上面的条件,在这些候补的人中一一比较,谁最合适就让谁去。

 

但是胡林翼认为这样行不通了,因为以前的这种做法,表面上很规矩很公正,但是实际上,布政使他往往因为一些外在的压力,或者诱惑,在确定人员的时候上下其手,在表面上还是说,你看我这是依照这个吏部的各项规定。因为吏部的规定太多了,你针对某个你已经定下的人,在吏部则例中选一些条件,其他的人就会不符合这个条件。同样的你要中意另外一个人,你又从吏部则例中选一些另外的条件,那么这个人合适,其他人又不合适。所以说表面上,他是按照这个文件精神,按照有关规定在这里挑选人才,其实这个人都是被他预定好了的,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胡林翼发现了这一点,他认为这个方法不好,以后分发到省的人员,都应该由他来考察,他跟他谈过话之后,觉得这个人适合干什么,他就让他去干什么,不适合,那么不管你这个人来之前,给了谁多少好处费,跟谁的关系铁,是谁的亲戚,他都不管,就不会让你继续在这候补,在省里待着。在此之前有些不合格的人,如果已经到任的,那么他毫不犹豫毫不留情,让这些人下岗。

 

他要求的是这个权力,但是这个职位以上,知府、道员这些,以及在各个衙门里面具体办事的那些人员,他说这些人我不要管,我不管他们,这个就归你布政使去搞定。你怎么搞定呢?你有吏部则例嘛,你就让他们按资排辈循序渐进。这些人按资排辈是应当的,因为在整个行政流程中,这些岗位上的人反正是要经过这些阶段,一步一步往上升,当然再升也升不了太高,但是他有一个特点,他熟悉这些办事的程序,创造性可能差一点,操守可能也差一点,但是你要让这个行政机器运作起来,就不能缺少这些人。他说这些人我不管,你主要是按资格,让他这样循序渐进就可以了,只要他不做太出格的事情,我不会管他们。这个你布政使司管就行,我要管的就是最基层的亲民官,就是州县。其实呢,他这么做就是把布政使在用人方面最大的权力剥夺了。刚才讲了这些人在以往都是由布政使来决定任免的,现在巡抚插了一杠子说,这个你不要管,那布政使的权力就被他剥夺,这叫包揽把持。你把布政使的权力揽过来了嘛,那个人事任免最重要的权力被你把持,这是包揽把持的一个体现。

 

第二个就是钱,钱也是布政使一个很重要的权力,一省的财政,一般是由布政使来统筹的,收多少税发多少薪水,项目工程要怎么调用这些资金,这都是布政使来做的。胡林翼说现在,当然他也不是说以后不让布政使做这个,厘金盐税,及其他军事上的资金,就采用粮台制,就是军队里面有一个后勤中心,然后不仅仅是跟军事有关的资金,要进入这个后勤中心,甚至这个省一级财政,正常的平时的这些收支,都要根据这个后勤中心的情况,根据军队的情况来考虑使用,也就是说布政使手里没有钱了,连账都不用做了。因为他的粮台有主管,粮台不但会把军队的账做好,还会帮你把本省的账也一并做好。你有些钱不见了的话,如果没有军队方面的信息,你布政使也做不好这个账,因此无形中,他就把一省的财政权,移到了整个湖北军队的粮台里面。当然他那个粮台的主管,不是胡林翼来做,他当时是让户部让中央调人来管理这个粮台,但是那个人是他指派的,那个人虽然有可能在北京任官,或者在其他省做官,但是他指名要这个人,让他来管理我的粮台。也就是说湖北省,如果我们把它看作一个大型的组织,像企业结构一样,那么湖北省的CFO(首席财务官),就到了他的粮台,布政使原来算是湖北省的CFO,但是现在就不行了。这么一总结,胡林翼等于就把湖北的布政使给废掉了。

 

胡林翼在湖北的做法,被总结为“抓两头”,一头就是他要管住人,尤其是在省会,在湖北省最高一级的官吏里面,只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布政使没有权力,按察使没有权力,有一点点权力,就是那些日常的工作,不是很微妙很重要的工作,你们去做,其他重要的人事任免,关键位置人事任免、资金使用,这都由巡抚一个人说了算。一个省最高只有这么几个官,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现在总督对他言听计从,布政使、按察使有的听他的话,有的不听他的话,听他的话就可以继续待下去,不听他的话他就有办法请你离开。这是胡林翼在湖北主政时的做法。

 

另外就是死死抓住那个钱袋子,他这么做就是为了训练维持一支强大的军队,完成东征的事业。正因为他没有什么私心,所以才敢说,我用人,你们怀疑我有私情,用谁不用谁,你们可以去怀疑,我不用管,我不理你们,我甘愿受你们的这个埋怨,但是我不改变我的做法。我用钱,有时候那种方式可能违背了你们所能理解的国家正常的行政财政制度,我也不管。我只要有办法让它用到实处,用到有用的地方就行了。最终考核我,看我这些做法好不好,就看这支军队如何,就看战绩如何,就看这个武昌乃至湖北,是不是能够发挥一个湘军大本营——湘军最重要的基地,以及一个军事重镇的这么一个作用,其他的我在所不计。他说我不害怕,这种最脏的事情最讨人厌的事情,全部都让我来做。这是他跟手下,跟将领,跟那些官员说的。

 

他有一句形容词,形容自己这样做,就像一条“稿荐”。稿荐是什么呢,就是草席,我就像一床草席,破草席铺在地上,你们在上面拉屎拉尿、踩踏践踏啊,都无所谓,我就这样。他这种做法在实行过程中,其实还是比较顺利的。因为这个战争延续了这么多年,六七年了,也一直不能消灭太平天国,然后除了太平天国,中原各地的捻军,西北西南的回民起义,包括各地方都有的地方性的所谓土匪肇乱,事态越来越不乐观。北京呢,也就不再那么强调要严格的中央集权,他对地方上自主运用一些权力,特别是官声比较好、能力比较强的那些地方大员,要求在人事财政权上有更多的自主性,他慢慢也就能接受了。

 

这个是作为中央政府的一个态度,当然这反映了一个现实,就是中央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能够控制得了。特别在南方,国家正规军队几乎都被打没了,就算留下很多有这些军队的人员在,它的战斗力几乎也可以忽略,特别是围攻南京的江南江北大营,几次崩溃全军覆没。那两个大营消耗的国库资金,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反而跟他们比起来,像胡林翼、曾国藩湘军这一块,能够拿到的国家资源,根本没法跟江南江北两个大营相提并论。你既然给这些地方的支持那么少,那这些地方要生存下去,要继续斗争下去,他不得不自己想一些办法,那么这些办法有可能就会违反你早先定下的规矩。虽然他违反了规矩,可是他在这个特殊时期能取得好的成果,那作为中央,作为皇帝一方,就应该体谅到这一点。所以这是一个现实,在这个现实情况的背景下,才会出现清廷对胡林翼,包括湖南骆秉章,对于他们的自主权越来越大,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放任不管,让他们慢慢地去做。

 

也正是这样,胡林翼敏锐地察觉到,现在的情形跟以往不一样,所以他就大胆地说要包揽把持。需要解释一下这个词,在他以前的时代,作为对一个官员的评价,这是一个负面评价,而且是很不好的负面评价。他现在把它作为一个正面的姿态,不单自己说自己要包揽把持,对曾国藩、左宗棠,还有一些别的地方大员,他都劝他们要包揽把持。最有趣的是劝曾国藩,他说你啊就是太拘谨,你要包揽把持。曾国藩呢,就一直没有给他一个很肯定的回答,当然这可能是曾国藩比较小心。尽管后来曾国藩做事,第二次出山之后,他也有横下一条心要包揽把持的时候,可是他没有像胡林翼这样大声疾呼,我要包揽把持,我要权力集中,他没有。


END


本文摘自《湘军崛起》

作者谭伯牛,岳麓书社出版


推荐阅读



《湘军崛起》


    者:谭伯牛

定    价:¥68.00


谭伯牛,知名近代史学者,致力于研究清史,尤长于太平天国史、湘军史及曾国藩研究。先后出版《战天京》《天下残局》《湘军崛起》《盛世偏多文字狱》等作品。


晚清乱世,一群湖南人趁时而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成就“同光中兴”,虽未能改变历史走向,却上演了中国保守主义的完美谢幕。一群非常之人,领一支非常之军,经历非常之苦,成就非常事业。这,就是湘军崛起的故事。

本书以军事进程的开展为叙述线索,以主要人物为叙述焦点,虽然是讲故事,但处处显露出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本书提出并解答了一些湘军史上绕不开的问题,附加详细考证,将真相一一揭示。本书史料扎实、见解独到、议论平实,时而有令人耳目一新之处。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湘军崛起 | 曾国藩到底想不想当皇帝?

为父奔丧 被左宗棠写信狂骂 曾国藩做错了什么?

李鸿章初入曾幕,曾国藩就凭这个字根治了他睡懒觉的恶习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速度get限量签名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